急性腹泻可能与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克罗恩病、病毒性肠炎等原因有关,可以针对病因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催吐、洗胃、吸氧、手术治疗等方法治疗。
1.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通常是由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这些病原体侵入胃肠道黏膜,可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炎症会导致胃肠道黏膜的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和溃疡,从而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进而引发急性腹泻。
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减轻身体负担,促进恢复。在急性期,应暂时停止进食,随后逐渐过渡到易消化的清淡、少渣的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蛋汤等。避免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烧烤、火锅、炸鸡等。由于呕吐、腹泻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所以应尽量多饮水,以糖盐水(白开水中加少量糖和盐)为佳。不要喝含糖多的饮料,以免产酸过多加重腹痛。
对于脱水严重者,可口服补液盐以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预防脱水。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应根据医生指导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同时还可配合使用蒙脱石散、颠茄片等药物,可以起到止泻、解痉等作用。
2.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吃了被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后引起的中毒症状。患病后这些病原菌会侵入肠道细胞,破坏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细胞功能障碍,引起急性腹泻。
在食物中毒后的1-2小时内,如果中毒者意识清醒,可以尝试催吐。将一定量的盐加入开水中融化,待变温后让患者喝下,盐水刺激肠胃会促使有毒食物吐出。若催吐效果不明显,应立即前往医院。对于急性食物中毒,尤其是摄入有毒化学物质(如农药、重金属等)的患者,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洗胃。洗胃可以有效地清除胃内的有毒物质,减少毒素的吸收。
食物中毒可能导致患者脱水,需要及时进行补液以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于一段时间内无法进食的患者,可口服补液盐进行缓解。若症状严重,需通过输液、输血等方式进行补液。若食物中毒由神经毒素引起,患者可能出现缺氧症状,此时需要进行吸氧治疗,以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
3.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的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具有侵袭性,能够侵入肠道黏膜的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繁殖,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这种直接的细胞侵袭会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增加肠黏膜的通透性,从而导致水和电解质分泌增加,最终导致急性腹泻的发生。
对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应选择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加速病情恢复。同时,需要进行消化道隔离,直到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以防止病菌通过粪便传播给他人。在患病期间,患者应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稀粥、米汤等,避免摄入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如生鱼片、炸鸡、火锅等,以减轻肠道负担,促进肠道恢复。
抗菌治疗是细菌性痢疾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可遵医嘱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可联合使用复方黄连素片,以减少肠道分泌,加速病情恢复。
4.克罗恩病
罗恩病引起的肠道炎症会损害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吸收能力下降,水分和电解质不能被有效吸收,从而引起腹泻。在疾病急性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急性腹泻。
患者应避免进食过多富含油脂和糖分的食物,如炸串、奶油蛋糕等,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如西兰花、猕猴桃、燕麦等,保持均衡饮食。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饥饿或过度饱食,以减轻肠道负担。其次还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调节身体的生物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同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美沙拉秦、硫唑嘌呤、泼尼松等药物治疗,可以起到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
5.病毒性肠炎
病毒感染引发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炎症细胞释放的化学介质(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等)可以增加肠道的分泌并减少吸收,进而可引发腹泻。
患者应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粥、山药粥等。这些食物可以减轻肠道负担,促进肠道恢复。其次还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喝1500ml的水,以防发生脱水。此外,还可以喝含电解质的饮料,如口服盐水、橙汁等,以补充体内丢失的电解质。
症状严重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蒙脱石散、复方地芬诺酯片、奥司他韦等药物治疗,具有止泻、抗病毒等作用。对于极少数病情严重的患者,如出现肠道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时,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包括肠切除吻合术、肠造瘘术等。
除了专业治疗外,患者在腹泻期间还应保持局部卫生,每次排便后建议使用清水清洗局部,以防粪便残留,持续对皮肤产生刺激。注意手部卫生,排便后及时洗手,可以使用一些清洁的厕所设施,如洁厕灵,避免造成交叉感染。最后,腹泻症状的出现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家属应给予患者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对腹泻带来的不便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