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脏房颤的药物主要包括钠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延长不应期药物、节律控制药物、抗凝药物等。
1.钠通道阻滞剂
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可减慢心房传导,终止房颤。但这类药物可引起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且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
2.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可降低心率,减少房颤发作。使用时需注意支气管痉挛、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
3.延长不应期药物
如胺碘酮,可延长心房肌、心室肌的不应期,减少房颤的触发。但该药副作用较多,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等,长期使用需定期监测。
4.节律控制药物
如氟卡尼、普罗帕酮等,可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但这些药物的转复成功率较低,且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复发。
5.抗凝药物
房颤患者容易形成血栓,抗凝治疗可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常用药物有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使用抗凝药物需注意出血风险,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心功能、合并疾病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