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不同类型的中耳炎,用药也有所不同。
1.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黏液。多因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
(1)儿童:可使用呋麻滴鼻剂滴鼻,减轻咽鼓管黏膜水肿,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还可使用氨溴索等化痰药物,使中耳积液更容易排出。
(2)成人: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等,减轻中耳黏膜水肿。也可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预防或控制感染。如果中耳积液较多,可进行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切开术。
2.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主要病因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1)鼓膜未穿孔时:可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并滴入抗生素,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以控制感染。
(2)鼓膜穿孔后:脓液引流通畅后,可使用硼酸酒精滴耳液等,具有清洁、收敛作用的药物。如果脓液较多,或伴有鼓膜穿孔不愈合,可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后,再使用抗生素滴耳液。
3.其他类型中耳炎
除了上述两种类型的中耳炎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中耳炎,如中耳胆脂瘤、结核性中耳炎等。这些类型的中耳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药物均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耳部清洁,避免耳道进水,避免用力擤鼻。如果出现耳部疼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就医。此外,对于儿童中耳炎患者,家长应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如有必要,可带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