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等。
一.概念
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当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人或动物被这些蚊子叮咬时,病毒会随血液进入蚊虫体内,并在其唾液腺中增殖。随后,当这些蚊虫再次叮咬健康人时,病毒就被注入人体内,从而引发感染。
登革热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1至14天出现,包括高热(体温可达39至40摄氏度以上)、剧烈头痛、眼球疼痛、肌肉痛与骨关节痛、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表现为小而红的斑点或丘疹,以及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内脏出血。重症登革热患者还可能出现休克等症状,危及生命。
二.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豆浆、面条、面片等。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橙子、猕猴桃、草莓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勤洗手,勤换衣服,用温水擦拭身体,避免搔抓皮肤,以免感染。多喝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促进毒素排泄。
2.对症治疗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过敏等。关节痛、肌肉痛等症状明显时,可使用镇痛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时,可使用止血药,如维生素K、酚磺乙胺等。
3.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重症病例的治疗。利巴韦林是目前治疗登革热的常用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但不良反应较多,如致畸、致突变等。其他抗病毒药物,如金刚烷胺、阿昔洛韦等,也可用于治疗登革热,但临床应用较少。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也应遵医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