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35岁的孕妇、有早产史、多胎妊娠、孕妇健康状况差、生活习惯不良、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预防早产的方法包括:定期产前检查、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有害物质、定期进行宫颈检查、注意休息和保暖、避免性生活。
早产是指在满28孕周至37孕周之间(196~258天)的分娩,文献报道早产占分娩总数的5%~15%。在此,我们将分析早产的高危人群有哪些,又该如何预防。
一、早产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1.孕妇年龄
(1)小于18岁或大于35岁的孕妇。
(2)年龄过小可能会因为身体发育不完全,骨盆和韧带发育不良,导致难产或增加早产风险;年龄过大则可能会出现各种孕期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等,增加早产的可能性。
(3)大于40岁的孕妇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孕妇,其所生新生儿与早产儿一样面临各种并发症的危险。
2.有早产史
(1)有一次早产史的孕妇,再次早产的风险会增加。
(2)有两次或两次以上早产史的孕妇,再次早产的风险更高。
(3)如果前次早产是由于胎膜早破、感染、子宫畸形等原因引起的,那么再次早产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3.多胎妊娠
(1)多胎妊娠(双胞胎或多胞胎)的孕妇,由于子宫过度膨胀、胎儿数量过多等原因,容易导致早产。
(2)多胎妊娠的孕妇发生早产的风险比单胎妊娠的孕妇高很多。
4.孕妇健康状况
(1)患有某些疾病的孕妇,如心脏病、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容易导致早产。
(2)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习惯性流产等疾病的孕妇,也容易出现早产。
(3)孕妇如果有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等情况,也会增加早产的风险。
5.生活习惯
(1)孕妇如果长期吸烟、饮酒、吸毒等,会增加早产的风险。
(2)孕妇如果过度劳累、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等,也会增加早产的风险。
(3)孕妇如果营养不良、缺乏锻炼等,也会增加早产的风险。
6.环境因素
(1)孕妇如果长期处于高温、高辐射、高污染等环境中,会增加早产的风险。
(2)孕妇如果接触到某些化学物质、药物等,也会增加早产的风险。
7.其他因素
(1)孕妇如果子宫畸形、宫颈机能不全等,也会增加早产的风险。
(2)孕妇如果在孕期进行剧烈运动、性生活过频等,也会增加早产的风险。
(3)孕妇如果在孕期不注意休息、过度劳累等,也会增加早产的风险。
二、如何预防早产?
1.定期产前检查
(1)孕妇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孕期并发症。
(2)产前检查可以帮助孕妇了解自己和胎儿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孕妇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孕期经历。
2.注意个人卫生
(1)孕妇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
(2)孕妇应避免盆浴和性生活,以免引起感染。
(3)孕妇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生冷食物。
3.避免过度劳累
(1)孕妇应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2)孕妇应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和坐立,以免引起子宫收缩。
(3)孕妇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以免引起早产。
4.保持心情舒畅
(1)孕妇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2)孕妇应学会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孕期和分娩。
(3)孕妇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5.注意营养均衡
(1)孕妇应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食物。
(2)孕妇应避免过度节食和挑食,保证营养摄入的均衡和充足。
(3)孕妇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孕期需求,适当补充叶酸、铁、钙等营养素。
6.避免有害物质
(1)孕妇应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农药、化学毒物等。
(2)孕妇应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如二手烟、汽车尾气等。
(3)孕妇应避免使用有害药物,如需使用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7.定期进行宫颈检查
(1)有早产史或宫颈机能不全的孕妇,应定期进行宫颈检查。
(2)宫颈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宫颈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孕妇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孕期经历。
8.注意休息和保暖
(1)孕妇应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熬夜和过度劳累。
(2)孕妇应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和感冒。
(3)孕妇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和感冒。
9.避免性生活
(1)孕妇在孕早期和孕晚期应避免性生活,以免引起子宫收缩。
(2)孕妇在孕中期可以适当进行性生活,但应注意姿势和力度,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
(3)孕妇在性生活时应注意卫生,避免感染。
总之,早产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孕妇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有害物质等,以预防早产的发生。如果孕妇出现早产的迹象,应及时就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