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35-50岁女性,确切病因不明,中国患病率为0.24%~0.5%。其临床表现包括关节表现和关节外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自身抗体、补体、影像学检查等,诊断主要依据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分类标准,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预后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确切病因不明。好发于35-50岁女性,我国的患病率为0.24%~0.5%。
临床表现:
多数起病缓慢、隐匿,少数急剧发病,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病程。
关节表现:多对称性、多关节炎,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肘、肩、膝、踝关节等常见;多伴有晨僵,时间多大于1小时。
关节外表现:①一般表现:可有发热、类风湿结节、类风湿血管炎及淋巴结肿大。②心脏受累:心包炎是最常见的心脏受累表现。③肺部表现:肺间质病变、结节样改变、胸膜炎是常见的肺部病变。④肾脏表现:多出现于长期、大量使用抗风湿药物治疗之后,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乃至肾功能不全。⑤贫血:可有正细胞正色素性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⑥神经系统表现:周围神经受压可出现腕管综合征。⑦消化系统表现:可有上腹不适、胃痛、恶心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有轻至中度贫血,活动期血小板升高。
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炎症活动指标。
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等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诊断意义。
补体:多数患者补体水平正常或升高。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分期、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诊断:
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③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6周);⑤皮下结节;⑥手X线片改变;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有上述7项中4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患者教育、休息、关节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①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具有抗炎、止痛、退热作用。②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胺吡啶等,可改善病情,延缓病情进展。③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迅速缓解关节肿痛等症状,但不宜长期使用。④生物制剂:如TNF-α拮抗剂、IL-1拮抗剂等,可显著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关节畸形严重、功能障碍的患者,如滑膜切除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预后:
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后,病情可得到缓解或控制,关节功能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但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可逐渐加重,导致关节畸形、功能丧失,甚至残疾。
总之,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注意休息、保暖、避免劳累等,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