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人对登革热普遍易感。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以下是登革热传播需要的三个条件:
1.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前5天至发病后6天内具有传染性。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天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此外,蝙蝠、猴、鸟类和狗等动物也可能感染登革病毒,但目前尚未在这些动物体内发现有传播登革热的证据。
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省及台湾省;白纹伊蚊则分布于北至辽宁沈阳、大连,西至陕西陇县和宝鸡,西南至西藏墨脱一线及其东南侧大部分地区。这两种蚊子主要在白天吸食人血,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左右。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会发病。登革热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多次感染后,人体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这种免疫力对同型病毒感染有保护作用,对异型病毒感染则无保护作用,所以容易发生再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婴儿、老年人以及患有免疫缺陷疾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群感染登革热后,病情可能会更加严重。因此,这些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更应注意防蚊灭蚊,避免被蚊虫叮咬。
此外,如果在流行地区旅行或生活期间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同时,应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左右)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避免使用气味浓烈的化妆品、香水等,穿浅色的长袖衣裳和长裤,暴露皮肤涂抹驱蚊剂,特别是耳后、颈部等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