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心绞痛的病理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伴或不伴有血栓形成,治疗原则包括抗缺血、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改善预后和手术治疗。
不稳定心绞痛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初发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其病理机制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伴或不伴有血栓形成。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抗缺血治疗:
休息:发作时立刻休息,一般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消除。
药物治疗: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可迅速缓解症状。
2.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首次剂量300mg,嚼服,以后75~100mg/d,口服。
氯吡格雷:首剂300~600mg,以后75mg/d,口服。
3.抗凝治疗:
普通肝素:先静脉推注20~30mg,继而以10mg/h持续静脉滴注。
低分子肝素:腹壁皮下注射,1~2次/d。
4.调脂治疗:
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水平,稳定斑块。
贝特类药物: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升高HDL-C水平。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6.手术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或PCI失败的患者。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戒烟限酒,保持清淡饮食,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