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的危害包括听力损害、视力损害、头晕乏力、影响肾脏功能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防治方法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定期测量血压和药物治疗。低血压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久站或突然改变体位、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暖、长时间卧床等。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即为低血压。根据低血压的起病形式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
慢性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其中多数可伴有头晕、头痛、倦怠、乏力、心悸、耳鸣等症状。
低血压的危害不可小觑,因此,对于低血压患者来说,了解低血压的危害和防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低血压的危害
1.听力损害
低血压可能会导致内耳血液供应不足,影响听力。老年人如果长期低血压,可能会出现听力下降的情况。
2.视力损害
低血压也会影响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导致视力模糊或失明。
3.头晕、乏力
低血压患者在突然改变体位时,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晕倒。
4.影响肾脏功能
低血压会导致肾脏血液供应不足,影响肾脏功能,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肾功能衰竭。
5.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低血压会使心脏和血管的负担加重,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低血压的防治方法
1.合理饮食
低血压患者应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豆制品、蔬菜和水果等。同时,应避免食用过多的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
2.适量运动
低血压患者可以适量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血压。
3.保持良好的心态
低血压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情绪波动过大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或降低。
4.定期测量血压
低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如果血压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5.药物治疗
如果低血压症状较为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升压药物有麻黄碱、利他林、氟氢可的松等。
三、低血压的注意事项
1.避免久站或突然改变体位
低血压患者应避免久站或突然改变体位,以免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
2.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
低血压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以免加重病情。
3.注意保暖
低血压患者应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寒冷会使血管收缩,血压下降。
4.避免长时间卧床
低血压患者应避免长时间卧床,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活动,如散步、做家务等。
5.定期就医
低血压患者应定期就医,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情变化情况。
总之,低血压虽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也需要引起重视。低血压患者应注意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定期测量血压。如果低血压症状较为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低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避免久站或突然改变体位、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卧床等,以预防低血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