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90/60mmHg,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低血压可能导致头晕、眼黑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或休克。日常生活中,低血压患者应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并定期测量血压。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由于高血压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人们往往对低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事实上,低血压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同样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那么,血压低于多少算低血压呢?
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根据低血压的起病形式,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低血压两种。
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水平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
慢性低血压则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多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晕车船等。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抗抑郁药等)的人群,血压值可能会偏低,但如果没有出现不适症状,一般不属于病态。
对于低血压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合理饮食:适当增加食盐摄入量,同时多饮水,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后可增加血容量,从而提高血压。
适量运动:通过一定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使血压恢复正常。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站立。
定期测量血压:密切关注血压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低血压虽然不像高血压那样引人关注,但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果出现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