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主要感染途径为经口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腹痛、腹泻与便秘、腹部肿块及全身症状等,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X线或CT检查、结肠镜检查及活检,治疗方法为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及手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卫生教育、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及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肠结核主要好发于回盲部,其他部位依次为升结肠、空肠、横结肠、降结肠、阑尾、十二指肠和乙状结肠等处,少数见于直肠。多数患者在疾病初期缺乏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
一、病因
肠结核主要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少数可由牛型分枝杆菌引起。主要感染途径有:
1.经口感染:为肠结核的主要感染途径。患者常因吞食含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液而致病。
2.血行播散:粟粒型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可经血行播散至肠道。
3.邻近器官结核的波及:如输卵管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等可直接蔓延至肠道。
二、临床表现
1.腹痛:多位于右下腹,间歇性发作,常为隐痛或钝痛。进餐可诱发腹痛或加重腹痛,排便后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2.腹泻与便秘:腹泻是溃疡性肠结核的主要表现之一,粪便呈糊样,一般无脓血或黏液。增生型肠结核多以便秘为主要表现。
3.腹部肿块:常位于右下腹,质地中等,有轻压痛,多为增生型肠结核所致。
4.全身症状:可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三、诊断
1.病史:有肠外结核病史,或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
2.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或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
3.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粪便涂片抗酸染色或培养可发现结核分枝杆菌。
4.X线或CT检查:可见肠道炎症、溃疡、肠管狭窄等改变。
5.结肠镜检查及活检:可明确病变性质,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
1.抗结核药物治疗:是肠结核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
2.对症治疗:腹痛明显者可给予解痉止痛药物,腹泻严重者可给予止泻药物,营养不良者可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3.手术治疗:并发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时,需进行手术治疗。
五、预防
1.加强卫生教育,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
4.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结核病。
总之,肠结核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有肠外结核病史或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应密切观察,定期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