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指征包括有死骨、骨包壳、窦道、病理骨折或复发等情况,手术应在感染控制后进行,术前术后需用抗生素和支持治疗。
慢性骨髓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通常由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不彻底发展而来。手术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手术。以下是慢性骨髓炎的手术指征:
1.有死骨形成:X线检查或手术中发现有死骨形成,应手术清除。
2.有骨包壳形成:X线检查或手术中发现有较大的骨包壳形成,应手术清除,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3.窦道形成:长期不愈合的窦道,应手术切除窦道,刮除肉芽组织,消灭死腔。
4.病理骨折: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应手术复位固定。
5.骨髓炎复发:曾经接受过手术治疗的慢性骨髓炎,如果复发,应再次手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治疗慢性骨髓炎应在感染得到控制后进行,否则容易导致感染扩散。手术前后应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进行全身支持治疗,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免疫功能低下者等,手术治疗应更加谨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总之,手术治疗慢性骨髓炎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感染控制、骨修复、功能恢复等因素。在手术前后,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评估,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