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湿气是引发许多疾病的关键,可通过饮食调整、生活习惯、环境除湿、按摩穴位等方法排除体内湿气。
中医认为,湿气是引发许多疾病的关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以下是排除体内湿气的方法:
1.饮食调整:
多吃排水食物:如薏仁、红豆、绿豆、冬瓜、西瓜等,这些食物有清热排水的作用,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避免生冷食物: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少吃盐:吃太多盐会导致身体留存大量水分,影响新陈代谢,因此要少吃过咸的食物。
2.生活习惯:
适当运动: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注意保暖: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生活习惯不良者,喜欢待在空调房,穿衣服要注意保暖,不要为了美丽而穿太少,“只要风度,不要温度”。
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与人体的免疫力密切相关。良好的睡眠可以使体内的两种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上升,而睡眠不足则会影响免疫力,中医也认为,子时(23点-1点)是人体阴阳交接的时候,这个时候是肝经当令,一定要好好睡觉,否则会增加体内湿气。
3.环境除湿:
远离潮湿环境: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水分摄取要适量。
巧用除湿剂:室内湿气过重时期,如春夏之交,或者回南天,可以利用空调、抽湿机、风扇,来帮助祛湿。
艾草或姜泡脚:用艾草或姜等中药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还可以在泡脚水中加入一些中药,如花椒、苍术、白术等,以增强祛湿效果。
4.按摩穴位:
丰隆穴:丰隆穴是化湿要穴,位于小腿外侧,在膝眼和外踝尖连线的中点,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有效调节脾胃之气,祛湿化痰。
承山穴:承山穴是祛湿大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中脘穴:中脘穴是胃经的募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按摩这个穴位可以调理脾胃,帮助脾胃运化水湿。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位于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处,按摩这个穴位可以补中益气,祛湿散寒。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如果你体内湿气较重,或者出现了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