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药物因素、化学毒物、电离辐射、病毒感染等。
1.遗传因素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较为少见,但存在明确的遗传因素。例如,范可尼贫血和先天性角化不良等,这些疾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可能在幼年发病,并伴有明显的症状。这些先天性遗传病会导致骨髓造血功能逐渐衰竭。
2.药物因素
药物毒性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常见诱因之一。许多药物,如某些化学药、化疗药、解热镇痛药、消炎药等,对骨髓具有抑制作用。这些药物达到一定剂量后,可能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通常与药物剂量有关,且多为可逆性。
3.化学毒物
苯及其衍生物已被证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密切关系。长期接触苯等化学毒物,可能导致骨髓造血细胞受损,进而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4.电离辐射
如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可直接破坏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时间过度辐射,如放射源事故,更易引发此病,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
5.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系已被证实,被称为病毒性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病毒性肝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虽然引起再生障碍性缺陷的肝炎类型尚未被完全证实,但多数认为与血清学阴性肝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