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孩子大便拉不出来,多考虑和生活方式不当、痔疮、肠易激综合征等病因相关,需要根据具体病因给予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疾病详情及治疗方式如下:
1、生活方式不当
孩子平时忙着学习、补课,不出门活动、运动等,可导致胃肠道蠕动功能低下,表现为排便困难。饮食上吃肉多,吃菜少,喝水少,或者进食过少等,对胃肠造成的刺激减少,肠道蠕动速度变慢等,也可引起大便难以排出。
一般在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增加水、新鲜水果蔬菜、高膳食纤维素类的食物摄入,适当进行运动,促进胃肠道蠕动后,症状可得到改善、消失,从而不用给予特殊治疗,家长和孩子不用太过于担心。
2、痔疮
痔疮属于常见的肛肠疾病,可发于任何年龄,除了肛门瘙痒、肿物脱出、肛门疼痛等典型症状外,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直肠排空功能障碍时,还会造成排便困难。
改变生活方式对于痔疮患者而言非常重要,具体包括采取温水坐浴缓解肛周不适、排不出便。饮食上注意荤素搭配,多吃蔬菜,多喝水,以软化大便。每天早晨醒来和进食后,结肠活动最为活跃,所以在这两个时间段可以尝试排便等。如果排便困难引起疼痛、瘙痒症状,可酌情考虑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多卡因、痔疮膏、氢化可的松等药物来消炎止痒,治疗痔疮,使用聚卡波非钙、乳果糖或聚乙二醇等药物来增大粪便体积,促进粪便顺利排出体外。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需要考虑做痔疮切除术治疗。
3、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常见的功能障碍性综合征,孩子也可发生,由于该病会导致患者的肠道运动功能降低,粪便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过长,反复被吸收水分后引起便秘,导致排便困难。
患病期间,首先要遵医嘱建立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与饮食结构,适当多吃高膳食纤维素食物,少吃会诱发症状的食物。其次,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聚乙二醇、开塞露、乳果糖等药物来促进肠道蠕动、粪便排出。
除以上相对常见病因外,此类情况还可能和直肠炎、肛裂、肠梗阻等疾病有关。由于致病因素相对较多,所以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诊,查明原因,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