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防可控,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主要通过密切接触、飞沫和经口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但不同型别肠道病毒无交叉免疫,可反复感染发病。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治疗,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清洁卫生、及时发现和治疗患儿等。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包括:
1.密切接触传播: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2.飞沫传播: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
3.经口传播:由于病毒可随粪便排出体外,若不慎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亦可造成感染。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型别肠道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手足口病一般为散发性发病,幼儿园、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可发生局部暴发流行。手足口病的流行强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群生活习惯、卫生条件、托幼机构和学校的防控措施等密切相关。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治疗,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利巴韦林、伐昔洛韦、泛昔洛韦、干扰素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注意口腔和皮肤的清洁护理,避免损伤。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7.托幼单位每日进行晨检,发现疑似病人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8.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传染病,家长和老师需要加强对儿童的护理和管理,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清洁卫生,及时发现和治疗患儿,以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