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足月儿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但最迟不能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到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如果宝宝42天黄疸仍未消退,需要及时就医,明确黄疸原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1.胆红素生成过多
(1)红细胞破坏增加:可能与同族免疫性溶血、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膜异常、血红蛋白病等有关。
(2)胆红素生成过多:如感染、窒息、酸中毒、低体温、低血糖、低蛋白血症等,可使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增多。
(3)同族免疫性溶血:如果母亲和胎儿的血型不合,如Rh血型不合或ABO血型不合,可能会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胆红素生成增多。
(4)红细胞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可使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增多。
(5)红细胞膜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可使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增多。
(6)血红蛋白病: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C病等,可使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增多。
处理方法:
(1)针对病因治疗:如Rh血型不合溶血病需要换血治疗,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可以使用光照疗法、药物治疗等。
(2)减少胆红素生成:如使用苯巴比妥等药物,可诱导肝细胞UDP-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活性,增加胆红素的结合和排泄。
(3)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将新生儿卧于光疗箱中,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其余均裸露。用单面光或双面光照射,持续2~48小时(一般不超过4天),胆红素下降到7mg/dl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4)药物治疗:如茵栀黄口服液、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1)Gilbert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于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功能障碍,导致胆红素排泄减少。
(2)Crigler-Najjar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于肝细胞缺乏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导致胆红素排泄减少。
(3)Dubin-Johnson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于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均有缺陷,导致胆红素排泄减少。
处理方法:
(1)针对病因治疗:如Gilbert综合征一般不需要治疗,Crigler-Najjar综合征和Dubin-Johnson综合征需要进行肝移植治疗。
(2)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等药物,可诱导肝细胞UDP-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活性,增加胆红素的结合和排泄。
3.胆汁排泄障碍
(1)先天性胆道闭锁: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由于胆道闭锁或狭窄,导致胆汁排泄障碍。
(2)新生儿肝炎:是一种肝脏炎症性疾病,由于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导致肝细胞损伤,胆汁排泄障碍。
处理方法:
(1)手术治疗:如先天性胆道闭锁需要进行胆道重建手术,新生儿肝炎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2)药物治疗:如保肝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可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改善胆汁排泄障碍。
4.其他原因
(1)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黄疸,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抑制胆红素的排泄有关。
(2)药物性黄疸:某些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吲哚美辛等,可导致胆红素排泄减少。
(3)其他: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等,也可导致黄疸。
处理方法:
(1)暂停母乳喂养:如果怀疑是母乳性黄疸,可以暂停母乳喂养2~3天,观察黄疸是否消退。
(2)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等药物,可诱导肝细胞UDP-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活性,增加胆红素的结合和排泄。
(3)其他:如甲状腺功能减退需要补充甲状腺素,半乳糖血症需要停止喂食半乳糖,果糖不耐受需要避免食用果糖等。
总之,新生儿42天黄疸不退需要及时就医,明确黄疸原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体温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