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是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见的皮肤病,主要是由于汗腺导管堵塞引起的浅表性炎症。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痱子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晶形粟粒疹:
好发于高热大量出汗的患者,或长期卧床、过度衰弱的患者。
皮疹为针尖至针头大小的浅表性水疱,壁薄,清亮,周围无红晕,轻擦易破,干涸后留有细小鳞屑。
自觉轻度烧灼及刺痒感。
皮疹好发于颈部、躯干、四肢近端,尤其是肘窝、腋窝、腹股沟等部位。
2.红色粟粒疹:
也是由于大量出汗、不易蒸发,致使汗腺导管变窄或堵塞,导致汗液潴留、汗管破裂,汗液外溢渗入周围组织引起。
皮疹为圆而尖形的针头大小的丘疹或丘疱疹,皮疹消退后有轻度脱屑。
自觉轻度烧灼及刺痒感。
皮疹好发于手背、肘窝、腋窝、腹股沟、颈部、胸背部、乳房下、腹部、臀部、大腿根部及胭窝等多汗、摩擦的部位。
3.脓疱性粟粒疹:
多发生于皱褶部位,如四肢屈侧和阴部,小儿头颈部也常见。
在红色粟粒疹的基础上,出现薄壁的小水疱,迅速变为脓疱。
脓疱内容常为无菌性或非致病性球菌。
脓疱破裂后,干燥结痂,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4.深部粟粒疹:
由于汗管在真皮上层特别是表皮-真皮交接部位破裂,汗液进入表皮下组织,引起炎症。
皮疹为豌豆大小的水疱,疱壁紧张,内容清亮,不易破溃,水疱增大时可相互融合。
自觉轻度烧灼及刺痒感。
皮疹好发于躯干、四肢,特别是臀部、阴囊、女性乳房下等部位。
这种类型的痱子比较严重,有时可并发感染,需要及时治疗。
对于痱子的治疗,主要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防止感染。可以外用痱子粉、炉甘石洗剂等,瘙痒明显者可以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果痱子并发感染,需要外用抗生素软膏或口服抗生素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凉爽,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出汗后要及时擦干,勤洗澡,勤换衣服。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长时间穿着紧身衣物。饮食上要注意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痱子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在使用药物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同时,如果痱子症状严重或持续不愈,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