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律不齐的常见原因为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与心室收缩排血有关的窦性心律不齐、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及其他因素。
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这是窦性心律不齐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生于儿童、青少年及成年人,常发生于情绪波动、睡眠中,也可见于一些病理情况下,如发热、疼痛、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呼吸功能不全等。这种窦性心律不齐通常与呼吸周期有关,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屏住呼吸后心率可转为规则。
2.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这种类型的窦性心律不齐较少见,多发生于老年人及冠心病患者。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房内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异常增高或心房肌的有效不应期长短不一有关。这种窦性心律不齐通常与呼吸无关,心率的快慢变化与心室收缩时间的长短无关。
3.与心室收缩排血有关的窦性心律不齐
这种类型的窦性心律不齐较少见,主要是由于心室收缩排血异常导致的。如心室顺应性减退、心室肥厚、心室扩张等,均可导致心室收缩排血异常,从而引起窦性心律不齐。
4.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
这种情况可见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如心房、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增高,也可引起窦性心律不齐。
5.其他因素
一些药物,如洋地黄、吗啡等,也可引起窦性心律不齐。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贫血、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导致窦性心律不齐的发生。
窦性心律不齐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呼吸、自主神经功能、心室收缩排血、异位起搏点兴奋性等多种因素有关。大多数情况下,窦性心律不齐不需要特殊治疗,仅需定期复查心电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