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癌症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相比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手段,靶向治疗具有特异性抗肿瘤作用,且毒性明显减少,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的靶向药物的功效与作用。
一、针对EGFR突变的靶向药物
1.吉非替尼主要功效:适用于治疗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包括既往接受过化学治疗或不适于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作用机制:吉非替尼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血管生成。
2.厄洛替尼主要功效:用于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包括既往接受过化疗或不适合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作用机制:厄洛替尼是一种强效、高选择性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抑制EGFR自身磷酸化,进而抑制EGFR信号通路的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
二、针对ALK融合基因的靶向药物
1.克唑替尼主要功效:用于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
作用机制:克唑替尼是一种口服的小分子ALK/ROS1抑制剂,可抑制ALK融合蛋白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的生长,对ALK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2.色瑞替尼主要功效:适用于治疗克唑替尼治疗后进展或不耐受的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作用机制:色瑞替尼是一种口服的强效、高选择性的ALK抑制剂,对ALK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三、针对VEGF靶点的靶向药物
1.贝伐珠单抗主要功效:与化疗联合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与紫杉醇和卡铂联合用于不可切除的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与重组人干扰素-α联合用于晚期肾细胞癌患者的治疗。
作用机制: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重组的人类单克隆IgG1抗体,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抑制VEGF与其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2.阿柏西普主要功效:适用于治疗晚期肾细胞癌、转移性结直肠癌、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
作用机制:阿柏西普是一种与人VEGF受体1和2结合的融合蛋白,通过抑制VEGF的生物活性,抑制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四、针对HER2靶点的靶向药物
1.曲妥珠单抗主要功效:适用于治疗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与紫杉类药物联合化疗用于未接受过化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与蒽环类药物和紫杉醇联合化疗用于已接受过辅助化疗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单药治疗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作用机制:曲妥珠单抗是一种重组DNA衍生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过特异性地结合HER2受体,抑制HER2信号通路的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
2.帕妥珠单抗主要功效:适用于与曲妥珠单抗和化疗药物联合使用,用于治疗HER2阳性、局部晚期、炎性或早期乳腺癌患者。
作用机制:帕妥珠单抗是一种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与HER2受体的不同部位结合,抑制HER2信号通路的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
五、其他靶向药物
1.伊马替尼主要功效: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慢性期、加速期或急变期;用于治疗不能切除和/或发生转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成人患者。
作用机制:伊马替尼是一种口服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抑制BCR-ABL融合蛋白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系的生长,对BCR-ABL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2.奥希替尼主要功效:用于治疗EGFRT790M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作用机制:奥希替尼是一种不可逆的EGFR抑制剂,对EGFR敏感突变和T790M耐药突变均有抑制作用,可选择性地抑制EGFR敏感突变和T790M耐药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的生长。
以上是常见的靶向药物的功效与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靶向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同时,靶向药物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皮疹、腹泻、高血压等,需要密切观察和处理。此外,部分靶向药物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