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常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多数起病缓慢,少数可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数年至十余年,常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或持续性逐渐加重,偶见急性暴发性过程。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多为本病的发作诱因。
1.临床表现
1.1腹泻
黏液便及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轻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可达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粪质亦与病情轻重有关,多数为糊状,重可至稀水样。
1.2腹痛
轻型及病变缓解期可无腹痛,或呈轻度至中度隐痛,少数绞痛。多于排便后缓解。疼痛的性质多为痉挛性,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若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可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1.3其他症状
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1.4体征
轻型患者左下腹可有轻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可有明显鼓肠、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
2.并发症
中毒性巨结肠、直肠结肠癌变、其他:本病可伴有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等。
3.检查
3.1血液检查
可有轻、中度贫血,重症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及红细胞沉降率加速。严重者血清白蛋白及钠、钾、氯降低。
3.2粪便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肉眼观常有黏液脓血,显微镜检见红、白细胞。粪便病原学检查的目的是排除感染性结肠炎,是本病诊断的一个重要步骤。
3.3结肠镜检查
是本病诊断的主要方法。通过结肠镜能直视肠黏膜变化,注意溃疡、息肉、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取活检可协助诊断。
3.4X线钡剂灌肠检查
主要用于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结肠炎。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可见黏膜皱襞粗乱、紊乱。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肠管缩短、变细,可呈铅管状。
4.诊断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和(或)X线钡剂灌肠检查,注意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结肠炎。
5.治疗
5.1一般治疗
强调休息、饮食和营养。对腹痛、腹泻患者可给予对症治疗。
5.2药物治疗
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5.3手术治疗
并发大出血、肠穿孔、重型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且伴严重毒血症者,或由于肠瘘、脓肿形成、肛瘘窦道等病变导致内科治疗失败的患者,均需手术治疗。
6.预后
本病具有反复迁延的特点,轻型及长期缓解者预后较好;重型、暴发型患者预后差,幼年起病、病变范围广、幼年已行肠切除术者预后也差。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