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耳朵进水时,可以采取单足跳跃法、活动外耳道法、外耳道清理法来处理。特殊人群如婴幼儿、鼓膜穿孔患者、耵聍栓塞患者,在处理耳朵进水时需要特别注意。
当耳朵进水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处理:
1.单足跳跃法:将进水一侧的脚抬起,同时将头倾向进水的一侧,用该侧的腿单脚跳跃,水会从外耳道流出。
2.活动外耳道法:用手轻轻牵拉耳廓,或反复地做张口动作,活动颞颌关节,均可使外耳道皮肤不断上下左右活动或改变水屏障稳定性和压力的平稳,使水向外从外耳道流出。
3.外耳道清理法:用干净的细棉签轻轻探入外耳道,一旦接触到水屏障时即可把水吸出。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耳朵进水后出现疼痛、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可能是发生了外耳道炎或中耳炎,应及时就医。此外,以下人群在处理耳朵进水时需要特别注意: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的外耳道比较狭窄,且鼓膜又比较薄,皮下组织也少,所以在给婴幼儿挖耳或洗头时,如果不小心,容易把外耳道皮肤戳破,导致外耳道发炎、肿胀以及剧痛。一旦外耳道炎疖肿溃破,脓液流入中耳,还会引起中耳炎,导致孩子的听力下降。因此,给婴幼儿挖耳时一定要小心。
鼓膜穿孔患者:鼓膜穿孔多由中耳炎或外伤引起,使鼓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外界的细菌、污水、异物可经穿孔进入中耳引起感染流脓。鼓膜穿孔患者的外耳道皮肤一般比较脆弱,防水功能较差,水进入外耳道后,容易诱发中耳感染。因此,鼓膜穿孔患者应避免游泳、洗澡时耳道进水,也不要用任何东西去掏耳朵,以防感染。
耵聍栓塞患者:耵聍俗称耳屎,是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一种淡黄色黏稠物,耵聍在空气中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耵聍如黏稠的油脂,俗称“油耳”。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的作用,平时借助咀嚼、张口等运动,可自行排出。如果耵聍过多,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时,称为耵聍栓塞。耵聍栓塞患者的外耳道被耵聍堵塞,进水后容易导致耵聍膨胀,从而压迫外耳道后壁的迷走神经耳支,引起反射性咳嗽。因此,耵聍栓塞患者在处理耳朵进水时要格外小心。
总之,当耳朵进水时,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处理,但如果出现耳部不适,应及时就医。同时,特殊人群在处理耳朵进水时需要特别注意,以免引起耳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