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尿道感染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等。这些细菌通常存在于人体的肠道中,当人体免疫力下降、尿道黏膜受损或尿道内有异物时,细菌就会趁机进入尿道,引起感染。
1.尿道黏膜损伤
如尿道内器械检查、留置导尿管等,可导致尿道黏膜受损,使细菌易于入侵。
2.尿道口周围细菌定植
女性尿道口与肛门相邻,尿道口周围常有细菌定植,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排便时,粪便中的细菌可能污染尿道口,导致感染。
3.免疫力下降
全身免疫力下降,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会使人体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降低,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4.性生活
性生活可导致尿道黏膜损伤,使细菌易于入侵。此外,性生活过程中,女性尿道口周围的细菌也可能被挤压进入尿道,引起感染。
5.其他因素
如尿道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可导致尿液潴留,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增加尿道感染的风险。
对于尿道感染的治疗,一般采用抗生素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通常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多喝水,勤排尿,以促进细菌的排出。
需要注意的是,尿道感染在老年人、孕妇、免疫力低下人群中较为常见,且容易复发。对于这些人群,应更加注意预防尿道感染的发生。如有尿道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此外,尿道感染还可能与其他疾病有关,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因此,在治疗尿道感染的同时,应注意排查是否存在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