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出血了可能是便秘、痔疮、直肠息肉等疾病导致的,具体如下:
1、便秘
患者日常运动量过少或低膳食纤维饮食导致肠蠕动减慢,由于粪便长时间滞留在肠道内,使其中的水分被反复吸收。在排便时由于摩擦阻力增大,会损伤肠道黏膜,引起排便出血的症状。便秘通常在改善生活习惯后其不适症状可有所减轻,如果出血量较大则需要及时就医,防止引起贫血。
2、痔疮
患者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淤血、水肿形成痔核,在排便时可导致痔核破裂出血,出现排便出血的症状。痔疮患者应注意加强日常护理,防止发生感染,通常日常护理良好的患者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影响。
3、直肠息肉
患者直肠黏膜受到不良因素刺激发生异常增生,若未及时治疗,由于长期受到粪便刺激会发生破溃,从而出现排便出血的症状。因直肠息肉有一定癌变几率,患者在确诊疾病后应及时治疗,在息肉癌变前采取手术切除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排便出血了除了与以上病因有关外,还可能与血友病、直肠癌等疾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