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掌上的经络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等。
1.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从足底涌泉穴开始,沿内踝后方向上至小腿内侧,再向上穿过腹部,最终到达胸部。此经与肾脏紧密相关,具有滋养肾脏、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
2.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从大趾背毫毛部的大敦穴开始,沿足背内侧向上,此经与肝脏和胆腑相关,具有疏泄肝气、调节情志的作用。
3.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此经与脾脏和胃腑相关,具有运化水谷、统摄血液的作用。
4.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此经与胃腑相关,具有受纳腐熟水谷、通降胃气的作用。
5.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此经与膀胱相关,具有储存和排泄尿液的作用。
6.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经额部至眉上,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此经与胆腑相关,具有疏泄胆汁、助脾胃消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