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主要与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初潮早绝经迟、不孕不育、他莫昔芬及遗传因素等有关,主要表现为阴道流血、阴道排液、下腹疼痛、腹部包块等,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综合判断,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组织类型、治疗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预防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的健康、治疗相关疾病、避免长期使用雌激素、定期体检等。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万的新发病例,并是导致6万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90%为子宫内膜腺癌,其余为腺癌等。
导致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
1.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长期持续的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拮抗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最重要因素。
2.肥胖:肥胖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尤其是绝经后肥胖。
3.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是血压正常者的1.5倍。
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1.8倍。
5.初潮早、绝经迟: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延迟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6.不孕不育:长期不排卵导致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无孕激素拮抗,进而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7.他莫昔芬:他莫昔芬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用于治疗乳腺癌和卵巢癌。长期使用他莫昔芬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8.遗传因素:子宫内膜癌具有家族聚集性,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家族遗传史。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1.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流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
2.阴道排液:部分患者可出现阴道排液增多,液体可为白色或血性,可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或有腥臭。
3.下腹疼痛:若癌肿累及宫颈内口,可引起宫腔积脓,出现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
4.腹部包块:晚期患者可于下腹部触及质硬、固定的肿块,多为双侧性,实性或囊实性。
5.其他症状:若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可出现腰骶部疼痛、下肢肿胀、肾盂积水、贫血、消瘦及恶病质等。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综合判断。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
1.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形态、子宫内膜厚度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等。
2.诊断性刮宫:是诊断子宫内膜癌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方法。通过刮宫可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
3.宫腔镜检查:可直视下观察子宫内膜情况,有助于发现较小的病变。
4.分段刮宫:对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应行分段刮宫,以鉴别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
5.其他检查:如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磁共振成像(MRI)等,可协助诊断及评估病情。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肿瘤分期、组织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
1.手术治疗: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等。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情况而定。
2.放疗:适用于术后高危因素或晚期患者,可单独使用或与手术联合使用。
3.化疗: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可单独使用或与放疗、手术联合使用。
4.内分泌治疗:适用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可使用孕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组织类型、治疗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子宫内膜癌经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预后较差。
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
2.重视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的健康: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子宫内膜病变。
3.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减少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4.避免长期使用雌激素:如需使用雌激素,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同时使用孕激素进行拮抗。
5.定期体检: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女性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总之,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女性应关注自身健康,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