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指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可能由原发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继发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排尿性低血压、药物性低血压等原因引起,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日常生活中,低血压患者需合理饮食、避免劳累和长时间站立、定期测量血压、遵医嘱用药、适当运动。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时,即为低血压。低血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无论是哪一种低血压,病人都可能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晕车船等不适症状。
以下是低血压可能的成因:
1.原发性低血压: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2.体位性低血压: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时,突然出现血压下降超过20mmHg,并伴有明显症状,如: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等。
3.继发性低血压:某些疾病或药物可引起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风湿性心脏病、降压药、抗抑郁药和慢性营养不良等。
4.餐后低血压: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餐前收缩压≥100mmHg,而餐后收缩压<90mmHg,老年患者更明显。
5.排尿性低血压:排尿中或排尿后突然晕倒、神志不清,发作前无先兆,发作后2-3分钟恢复正常。多因夜间起床排尿时,突然改变体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所致。
6.药物性低血压:某些降压药如硝苯地平、吲达帕胺、倍他乐克等,或镇静药如氯丙嗪、奋乃静等,使用不当可引起低血压。
需要注意的是,低血压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测量血压和其他相关检查来确定。如果出现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低血压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饮食:适当增加盐的摄入,多喝水,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猪肝、蛋黄、瘦肉、奶制品、鱼虾、贝类、大豆、豆腐、红糖及新鲜蔬菜、水果。
2.避免劳累和长时间站立:改变体位时,动作应缓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3.定期测量血压: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4.遵医嘱用药:如果正在服用降压药或其他药物,应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5.适当运动: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增强身体素质。
总之,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出现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饮食、休息和运动等方面的调整,以保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