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肺炎CT表现可分为四型:急性期表现为两肺下野对称性分布的斑片状影;慢性期表现为密度较高、边缘清楚的条索状阴影;反复发作型病情时轻时重;后期型可导致肺纤维化等并发症。
根据放射性肺炎CT表现,一般可将其分为以下四型:
1.急性期:表现为两肺下野纹理增多、模糊,其间可出现斑点状、小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病变常为双侧对称性分布,以两下肺为著,少数可单侧或局限于一叶。这是由于放射性肺炎早期肺泡炎阶段,肺间质内有细胞浸润及水肿所致。
2.慢性期:病变多局限于照射区,表现为密度较高、边缘清楚的条索状阴影,有时可呈网状,病变后期可出现肺体积缩小、肺门牵拉移位、局部胸膜增厚粘连等改变。这是由于急性期未能及时控制,病变进一步发展,肺泡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所致。
3.反复发作型:在慢性期的基础上,病变反复发作,病情时轻时重,每次发作时CT表现与急性期相似,但病变范围和程度可较前次加重。这是由于患者免疫力低下,对放射性肺炎的易感性增加,或因治疗不当等原因所致。
4.后期型:病变迁延不愈,最终可导致肺纤维化、肺气肿、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这是由于放射性肺炎长期未能治愈,肺组织广泛受损,功能丧失所致。
需要注意的是,放射性肺炎的CT表现缺乏特异性,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对于接受放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胸部CT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放射性肺炎。此外,对于高危人群,如年老体弱、有肺部基础疾病者,应在放疗前进行充分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预防性使用糖皮质激素、抗氧化剂等,以降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风险。
总之,放射性肺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需要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