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
1.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绝经后发病率与男性相当。
血脂异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高血压:血压升高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会增加患病风险。
其他因素:肥胖、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家族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也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
2.症状:
典型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憋气等,多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不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上腹痛、牙痛、肩背痛等不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3.检查方法:
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帮助诊断冠心病。
运动负荷试验:通过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变化,评估心脏功能。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直观地看到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部位。
其他检查:如心脏超声、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也可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肌缺血情况。
4.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量运动、低盐低脂饮食等。
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等,以缓解症状、预防心肌梗死等并发症。
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适用于严重狭窄的患者。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5.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
定期体检: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心血管疾病。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总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同时,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和控制危险因素,也可以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