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是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的部分表现,心脏瓣膜是主要病理变化部位,二尖瓣最常受累,病因是细菌分泌的酶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自身组织受损,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乏力、心悸、水肿等,诊断需结合病史、症状、检查等,治疗包括药物和手术,预防重点是预防链球菌感染。
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的部分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病。心脏部位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心脏瓣膜部位。二尖瓣为最常见受累部位。
1.病因:
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这种细菌会分泌一些具有活性的酶,当人体感染后,这些酶会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身体的自身组织受到损害。
变态反应:人体对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心脏瓣膜,导致炎症和损伤。
2.病理变化:
炎症:感染后,免疫系统会攻击心脏瓣膜,导致炎症反应,瓣膜肿胀、增厚,影响其正常功能。
纤维化和瘢痕形成:长期的炎症反应会导致心脏瓣膜受损,逐渐纤维化和瘢痕形成,使瓣膜变硬、变薄,失去弹性。
赘生物形成:在炎症和损伤的部位,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等物质会聚集形成赘生物,这些赘生物可能会脱落,导致栓塞等并发症。
3.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瓣膜狭窄时,血液流动受限,导致肺部淤血,出现呼吸困难。
乏力:心脏功能受损,全身供血不足,导致乏力、疲劳等症状。
心悸:心脏节律异常,可出现心悸、心跳不齐等症状。
水肿:心脏功能不全时,液体潴留可导致身体水肿,尤其是下肢和腹部。
其他:还可能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
4.诊断:
病史采集:询问患者的症状、既往病史等。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心脏听诊,检查心脏的节律和杂音等。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X线等检查,可更详细地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5.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抗风湿药物、利尿剂、强心剂等,以缓解症状、改善心脏功能。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瓣膜病变,可能需要进行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
其他治疗:如预防感染、控制心律失常等。
6.预防:
预防链球菌感染:保持口腔卫生,及时治疗感染性疾病,如扁桃体炎等。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感染链球菌后出现的发热、咽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以避免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
定期体检:有风湿性心脏病家族史或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心脏病变。
总之,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