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词的正式出现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前后,这是当时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西方医学而给中国医学起的名字。在此之前,中国医学有多种称谓,如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每个名称都与中医的某个方面或有趣的故事相关。例如,“岐黄”一词来源于《黄帝内经》,这是黄帝与被称为“天师”的岐伯讨论医学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因此“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
1936年,国民政府制定《中医条例》时正式采用了“中医”一词,使其成为与“西医”相对的一个词汇。从此,“中医”一词被广泛使用,成为指代中国传统医学的专有名词。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丰富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祛邪类、扶正类、调适类。
1.祛邪类
这类治法旨在消除病因,如祛风、祛湿、祛痰等。针对不同的邪气,中医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如祛风的方法有疏风、搜风、息风等;祛湿的方法有利湿、渗湿、燥湿、化湿等。
2.扶正类
正气亏虚是虚证的成因,正气的成分主要包括气、血、阴、阳。针对气、血、阴、阳之虚,中医有不同的扶正方法,如益气或补气、养血或补血、温阳、扶阳或壮阳、滋阴、育阴、益阴或强阴、坚阴等。
3.调适类
这类治法强调调整身体机能,以达到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身体机能的失衡有关,因此通过调整身体机能,恢复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法的表达形式多为动宾词组或短语,词语丰富但指意明确。中医治病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