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可分为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痰湿中阻型、瘀血阻窍型等证型。
1.肝阳上亢型
多因情志失调,恼怒伤肝,导致肝阳上亢。患者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以平肝潜阳为主,常用方剂如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型
多由久病不愈,气血耗伤,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所致。表现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白,神疲乏力,唇甲不华,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以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可选用归脾汤加减。
3.肾精不足型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等引起。常见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耳鸣耳聋,遗精滑泄,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宜补肾填精,可采用左归丸加减。
4.痰湿中阻型
常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聚成痰,痰浊中阻而发病。表现为眩晕头重如裹,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治法,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瘀血阻窍型
多因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瘀血内阻而致。其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治疗当活血化瘀、通窍活络,可选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中医治疗眩晕病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还需结合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情志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理,以提高疗效。但在治疗过程中,如病情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另外,所有药物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