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多能自愈,但需要与其他疾病引起的黄疸进行鉴别,胆红素值较高或出现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时需及时就医。
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早发型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肠肝循环增加;迟发型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水平较高、母乳喂养不足有关。母乳性黄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多能自愈,但需要与其他疾病引起的黄疸进行鉴别。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胆红素通常不会超过12mg/dl,继续母乳喂养即可。如果胆红素水平较高(胆红素值超过了小时胆红素列线图的第95百分位),或胆红素值虽然未达到该水平,但宝宝出现了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如嗜睡、喂养困难、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等),需要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光照治疗。
迟发型母乳性黄疸通常也不需要特殊治疗,胆红素值通常不会超过221μmol/L。如果胆红素值超过了257μmol/L,或者宝宝出现了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也需要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光照治疗。
对于胆红素值特别高(胆红素值超过了342μmol/L),或者胆红素值虽然未达到该水平,但宝宝出现了严重的嗜睡、拒奶、肌张力减低等胆红素脑病表现的宝宝,需要进行换血治疗。
如果宝宝是母乳喂养,且胆红素水平较高,需要考虑母乳性黄疸的可能,但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黄疸,如感染、胆道闭锁等。可以通过胆红素测定、肝功能检查、肝胆B超等检查进行鉴别。
总之,母乳性黄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多能自愈,但需要与其他疾病引起的黄疸进行鉴别。如果胆红素水平较高,需要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