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在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存在诸多区别。
1.病因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尚不明确,通常认为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遗传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约60%的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环境因素包括高盐饮食、超重或肥胖、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等。
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常见病因包括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等)、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心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缩窄)、颅脑疾病(如脑肿瘤、脑外伤等)。
2.发病机制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如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肾脏水钠潴留、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等。
继发性高血压主要因原发疾病导致体内某些生理机制紊乱而引起血压升高。如肾动脉狭窄导致肾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血压升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因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及钾离子丢失,进而引起血压升高。
3.临床表现
原发性高血压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造成损害,出现相应的并发症表现。
继发性高血压除有高血压的一般症状外,还伴有原发疾病的特殊表现。如嗜铬细胞瘤患者可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升高,同时伴有头痛、心悸、多汗、面色苍白或潮红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库欣综合征患者除高血压外,还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紫纹等表现。
4.诊断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主要依据测量到的血压值,在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后即可诊断。一般需要多次测量非同日血压,若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除测量血压外,还需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及进行一系列相关辅助检查,以明确病因。如怀疑肾性高血压,需检查尿常规、肾功能、肾脏超声等;怀疑内分泌性高血压,可能需要检测血醛固酮、皮质醇、儿茶酚胺等激素水平,以及进行肾上腺CT等检查。
5.治疗原则
原发性高血压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降压药物,同时配合生活方式干预,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降压药物一般从单一小剂量开始,根据血压控制情况逐渐调整剂量或联合用药。
继发性高血压主要是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去除病因后,血压往往可得到有效控制。如肾动脉狭窄患者,可通过介入治疗或手术解除血管狭窄;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血压大多能恢复正常。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同时,也可根据血压情况适当使用降压药物辅助控制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