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
1.病因多样
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这些心脏疾病可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负荷过重或心室舒张功能障碍,进而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例如,冠心病可因心肌缺血、梗死而使心肌受损;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增加心脏后负荷,逐渐引起心脏功能下降。
2.症状明显
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尤其是活动后加剧,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此外,还可能有乏力、水肿、心悸等表现。呼吸困难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肺部淤血所致;乏力则是因为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水肿多发生在下肢等低垂部位,与水钠潴留有关。
3.诊断依据
通过症状、体征、心脏超声、心电图、血液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心脏超声可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室大小、射血分数等;心电图有助于发现心脏的电活动异常;血液检查可检测脑钠肽等标志物的水平,对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意义。
4.治疗方法
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药物如利尿剂可减轻心脏负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可改善心脏重构;洋地黄类药物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限制钠盐摄入、避免劳累和感染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控制病情进展非常重要。
5.预后及预防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等有关。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可改善预后。预防心力衰竭的关键在于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疾病,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避免心脏损伤的因素,如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等。同时,定期体检、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随访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需要及时诊断、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