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与益母草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功效与作用、使用禁忌、使用方法和识别技巧等方面。
一、功效与作用
艾草:
温经止血:艾草性温,能暖气血而温经脉,为温经止血之要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病症,如崩漏、妊娠下血等。
散寒止痛:可用于治疗脘腹冷痛,对于女性虚寒性的月经不调、腹痛、带下等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祛湿止痒:艾草具有祛湿止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疹、疥癣、皮肤瘙痒等病症。
益母草:
活血调经:益母草具有活血调经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病症。
利尿消肿:益母草能够利水消肿,可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清热解毒:益母草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疮疡肿毒、丹毒、乳痈等病症。
二、使用禁忌
艾草:
阴虚血热者慎用。
艾草对局部有刺激作用,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因此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接触过敏。
益母草:
孕妇禁用。
气血两虚引起的月经量少、色淡质稀,伴有头晕心悸、疲乏无力等不宜选用本药。
过敏体质者慎用。
三、使用方法
艾草:
艾灸:将艾条点燃,放在穴位上方或患处进行熏烤,以温热为度,每次15-30分钟,每天1-2次。适用于虚寒性疾病,如胃脘痛、腹痛、痛经、关节痛等。
泡脚:将适量艾草放入热水中,浸泡双脚15-20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适用于手脚冰凉、畏寒等人群。
食用:艾草可制成青团、艾糍等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
益母草:
水煎服:将益母草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取药液,分早晚两次服用。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
外敷:将益母草捣烂,敷于患处,可用于治疗疮疡肿毒、丹毒等病症。
四、识别技巧
艾草:
茎呈圆柱形,表面灰棕色,有纵棱,质脆,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
叶互生,有柄,叶片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边缘有锯齿,上表面灰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有灰白色绒毛。
气清香,味苦。
益母草:
茎呈方柱形,四面凹下成纵沟,长30-60厘米,直径0.2-0.5厘米。
叶交互对生,有柄;叶片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轮伞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状,花冠二唇形。
气微,味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