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的黄疸。以下是关于溶血性黄疸特点的具体介绍:
1.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溶血性黄疸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其中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这是因为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生过多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
2.贫血
由于红细胞破坏,会导致贫血。贫血的程度与溶血的严重程度相关。
3.脾脏肿大
脾脏是清除衰老红细胞的主要器官,溶血性黄疸患者脾脏常肿大,以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为主。
4.网织红细胞升高
骨髓代偿性增生,导致网织红细胞升高。
5.尿胆原增加
由于胆红素生成增加,从肠道吸收的胆素原也增加,经肝肠循环排入肠道的胆素原增多,故尿胆原增加,但胆红素阴性。
6.肝功能检查
溶血性黄疸患者的肝功能检查可能会显示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正常或轻度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较轻。
7.特殊检查
溶血性黄疸的病因诊断需要进行一些特殊检查,如抗人球蛋白试验、红细胞脆性试验、酸化血清溶血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异丙醇试验、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血红蛋白电泳、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等,以明确溶血性黄疸的类型和病因。
8.治疗
溶血性黄疸的治疗主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去除免疫因素、控制感染、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等。同时,还需要积极纠正贫血和黄疸等并发症。
需要注意的是,溶血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对于溶血性黄疸患者,应及时就医,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新生儿、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溶血性黄疸的治疗可能需要更加谨慎和个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