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通过抑制COX、减少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影响胃肠道黏膜血流等机制导致药物性急性胃炎的发生,此外,长期或高剂量使用、联合其他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有胃十二指肠疾病史、年龄较大等因素也会增加其发生风险。
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引起药物性急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导致胃炎的发生:
1.直接损伤胃黏膜: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抑制环氧合酶(COX),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对于维护胃黏膜的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其减少可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容易引起炎症和损伤。
2.抑制血小板聚集:这类药物还可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血栓素A2具有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的作用,其减少可能导致胃黏膜血液循环障碍,加重胃黏膜损伤。
3.影响胃肠道黏膜血流: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干扰胃肠道黏膜的血流供应,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从而损伤胃黏膜。
此外,长期或高剂量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同时使用其他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凝药等)、有胃十二指肠疾病史、年龄较大等因素,也会增加药物性急性胃炎的发生风险。
对于需要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医生通常会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药物性急性胃炎的发生:
1.评估患者的风险因素:在开始使用药物前,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胃肠道疾病史、出血风险等,以便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并尽量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对于有胃肠道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或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3.联合用药:如果需要同时使用其他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应尽量避免联合使用。对于必须联合用药的情况,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并考虑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4.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出现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胃痛、恶心、呕吐等,并提醒患者在用药期间注意饮食调整、避免饮酒等。
如果患者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如胃痛、恶心、呕吐等,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调整药物剂量、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止血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并采取其他治疗方法。
总之,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引起药物性急性胃炎的常见原因之一。了解其作用机制和相关风险因素,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可以减少药物性急性胃炎的发生,保护患者的胃肠道健康。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胃肠道疾病史者等,应更加谨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并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