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窦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区别且存在联系,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胃窦炎发展而来,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不是胃窦炎,两者有区别但也存在联系。
胃窦炎是指局限于胃窦部的一种慢性炎症,主要病变多局限于黏膜层,但也漫延至肌层或浆膜层。胃窦炎好发于30岁以上的男性,多数表现为上腹部饱胀,隐痛或剧痛,常呈周期性发作,可伴有嗳气、反酸、呕吐、纳差、消瘦等,少数可有出血,也有无症状者。胃窦炎的治疗一般应采用饮食控制、镇静、抗酸、解痉、止痛等措施,主要是对症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黏膜肌层常见增厚的病理改变。临床症状主要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上腹部饱胀或钝痛,少数病人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胃窦炎发展而来,胃窦炎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能会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反流、长期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也可能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胃窦炎还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都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吸烟、饮酒,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疾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