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发生主要与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积累性劳损及骨骼疾病等因素有关,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期间需注意休息和功能锻炼。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人也时有发生。骨折后,患者会出现局部疼痛、肿胀、畸形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那么,骨折是怎么发生的呢?
骨折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致骨折,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
2.间接暴力:间接暴力作用于远处,通过传导、杠杆或旋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如从高处跌下时,足部或足跟部着地,由于重力的传递作用,可导致股骨干骨折。
3.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如远距离行军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
此外,骨骼疾病如骨质疏松、骨肿瘤等也可导致病理性骨折。
对于骨折患者,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骨折的类型、部位、程度等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适用于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无明显移位的患者,治疗方法包括石膏固定、支具固定等。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骨折对位对线不良、有明显移位的患者,治疗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植骨等。
在骨折愈合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患肢负重,同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患肢功能。
总之,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骼损伤,发生原因较为复杂。对于骨折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正规治疗,同时注意休息和功能锻炼,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患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