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低血压的常见原因为体位性低血压、药物性低血压和其他原因,慢性低血压的常见原因为体质性低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和继发性低血压。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时,即为低血压。低血压可分为急性低血压和慢性低血压,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慢性低血压则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常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也可见于继发性低血压患者。以下是低血压的常见原因:
急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从平卧位到直立位或长时间站立时,会出现低血压。
药物性低血压:服用某些降压药、镇静药、抗抑郁药等,可能导致低血压。
其他原因:大出血、严重感染、过敏、急性心肌梗死等,也可能引起低血压。
慢性低血压:
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身体瘦弱的女性,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
原发性低血压:原因不明,可能与体质、遗传、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继发性低血压:某些疾病如脊髓空洞症、风湿性心脏病、降压药使用不当等,可能导致低血压。
需要注意的是,低血压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的低血压可能会导致生命危险,因此,如果出现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孕妇以及服用降压药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低血压,需要特别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久站或突然改变体位等,有助于预防低血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