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5岁以下婴幼儿高发,男多于女,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多见。其主要症状有发热、皮疹、黏膜症状、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诊断标准为持续发热5天以上,伴四肢变化、多形性红斑、眼结合膜充血、唇充血、干裂、口腔黏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中的4项。治疗方法有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及其他对症治疗、冠状动脉瘤治疗等。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25%-30%的患儿可发生冠状动脉瘤,少数患儿可发生血栓或管腔狭窄,导致心肌梗死或猝死。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营养、增强体质等。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又称川崎病。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婴儿少见。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特别是冠状动脉瘤。
川崎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发热:这是川崎病最常见的症状,通常持续5天以上,体温可达39℃-40℃。
皮疹:发热后1-3天,躯干部出现红色斑丘疹,可波及四肢,手掌和足底充血,恢复期片状脱皮。
黏膜症状: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草莓舌,口腔和咽部黏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
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颈部非化脓性肿胀,直径多大于1.5cm。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持续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中的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即可诊断为川崎病:
四肢变化: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蜕皮;
多形性红斑;
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
唇充血、干裂,口腔黏膜充血,草莓舌;
颈部淋巴结肿大。
川崎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阿司匹林:是治疗川崎病的首选药物,具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丙种球蛋白:可迅速退热,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其他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冠状动脉瘤治疗等。
川崎病的预后如何?
大多数川崎病患儿预后良好,可自行恢复,但25%-30%的川崎病患儿可发生冠状动脉瘤。
冠状动脉瘤多在1-2年内自行消退,但可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
少数冠状动脉瘤患儿可发生血栓或管腔狭窄,导致心肌梗死或猝死。
川崎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避免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加强营养,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