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三种类型,主要表现为耳内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
根据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单纯型:病变主要位于鼓室黏膜,一般无中耳肉芽或息肉,因此又称为黏膜型。多因上呼吸道感染后,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负压而引起分泌性中耳炎,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化脓性中耳炎。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耳内间歇性流脓,呈黏液性或黏脓性,一般不臭。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时,流脓发作或脓液增多。检查见鼓膜紧张部中央性穿孔,大小不一,但穿孔周围均有残余鼓膜。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
2.骨疡型:又称坏死型或肉芽型,多由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来。组织破坏较广泛,特点是耳内长期持续流脓,脓量多少不等,有恶臭,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鼓室内肉芽或息肉生长,可从穿孔处脱出。如病变波及乳突,小房内可积脓,X线摄片或CT扫描显示乳突有骨质破坏。听力检查呈传导性或混合性聋。
3.胆脂瘤型:由于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有穿孔,外耳道的表皮层被推移进入中耳腔,从而形成胆脂瘤。胆脂瘤外层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囊内充满脱落上皮、角化物及胆固醇结晶,由于胆脂瘤可直接压迫周围骨质,或因腐败菌分解产物的刺激,使周围骨质脱钙,骨壁破坏,炎症可长期反复发作,导致听力渐进性下降。其临床表现除耳内长期持续流脓外,多伴有耳部疼痛,可向头部或颈部放射。部分患者可出现面瘫,为胆脂瘤破坏面神经骨管所致。检查见外耳道深部或鼓膜后上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质,去除后可见鼓膜穿孔,紧张部或松弛部后上方有边缘性穿孔。听力检查多呈混合性聋。X线或CT扫描可明确乳突骨质破坏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