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胃肠综合征,与饮食、情志、劳逸、年老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分泌与运动功能失调,常伴有胃痛、胃胀、呕吐、腹泻等症状,但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其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中医治疗。预防方面,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情,避免刺激性食物。
胃肠神经官能症,又称胃肠道功能紊乱,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精神因素为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如情绪紧张、焦虑、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烦恼、意外不幸等,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进而引起胃肠道的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肠道的分泌与运动功能失调,常常伴有胃痛、胃胀、呕吐、腹泻等症状,但通过各项检查却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胃肠神经官能症的相关内容。
一、病因
1.饮食不规律
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2.情志失调
长期的情志不畅,如紧张、焦虑、抑郁等,可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胃受损,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3.劳逸失调
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4.年老体弱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脾胃功能逐渐衰退,若加上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更易导致胃肠神经官能症的发生。
二、症状
1.胃肠道症状
(1)腹痛:多为胀痛、隐痛或烧灼样痛,部位不固定,可在进食后加重,也可与进食无关。
(2)腹胀:常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可在腹部任何部位出现,与进食无关。
(3)恶心、呕吐:常于进食后出现,呕吐物为未消化的食物或黏液。
(4)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或水样便,也可为便秘。
(5)便秘: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可数日一次。
2.其他症状
(1)食欲不振:不想进食,或进食后出现饱胀感。
(2)乏力:全身无力,精神不振。
(3)焦虑、抑郁: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三、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感染等情况。
(2)尿常规:了解有无泌尿系统感染。
(3)大便常规:了解有无消化道出血、寄生虫感染等情况。
(4)血糖、甲状腺功能:排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2.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了解胃肠道有无器质性病变。
(2)B超检查:了解腹部脏器有无占位性病变。
(3)CT检查:了解腹部脏器有无器质性病变。
(4)胃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肠道黏膜情况,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四、诊断
胃肠神经官能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后作出。诊断标准如下:
1.有胃肠道症状,但无器质性病变。
2.有精神因素诱发史。
3.症状与情绪变化有关。
4.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五、治疗
1.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2)支持性心理治疗: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其紧张、焦虑等情绪。
(3)放松训练:通过放松训练,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缓解躯体症状。
2.药物治疗
(1)调节胃肠运动功能的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肠道症状。
(2)调节内脏感觉的药物:如曲美布汀等,可调节胃肠道的感觉功能,缓解腹痛、腹胀等症状。
(3)抗抑郁、焦虑药物: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可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躯体症状。
3.中医治疗
(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苔、脉象,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治疗。
(2)针灸治疗:通过针刺、艾灸等方法,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症状。
(3)推拿治疗:通过按摩、推拿等方法,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肠道症状。
六、预防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3.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4.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总之,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对于胃肠神经官能症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同时注意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