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低可能是由于药物因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所致。
1、药物因素
患者因身体原因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可导致体内血小板低。其属于正常药物反应,一般在停药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无需过于担心。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免疫系统紊乱、遗传等因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破坏增加,从而会导致血小板低,出现皮肤黏膜瘀斑、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等症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需要放松心情,该病经积极治疗,总体预后良好。但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一定复发几率,需要定期随访。
3、再生障碍性贫血
基因突变、病毒感染、长期接触辐射等因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减退,血小板生成不足,从而导致血小板低。患者需要及时就诊,轻症患者经治疗可以缓解甚至是治愈。重症患者预后较差,若未得到有效治疗,可威胁生命。
除以上相对常见原因外,白血病也可导致血小板低。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查明具体原因,并遵医嘱积极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