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诊断包括疼痛、活动无耐力、便秘、潜在并发症、知识缺乏等,护理措施应包括休息与活动、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疼痛评估、排便护理、病情观察、并发症处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1.疼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
休息与活动: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协助患者满足生活需要。无并发症者,第2天可在床上做四肢活动,第3天起可坐在床旁椅子上,第4天可在室内缓步走动。
饮食护理:给予低热量、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
心理护理:关心患者,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疼痛评估:密切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发作时间及诱因,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并观察药物的副作用。
2.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衡有关。
评估活动耐力:了解患者既往的活动量,根据病情制定活动计划。
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患者不适为宜,如出现心悸、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就地休息。
避免诱因:避免劳累、情绪激动、饱餐等。
3.有便秘的危险:与进食少、活动少、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饮食指导:嘱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每日清晨可给予蜂蜜水200ml口服,促进肠蠕动。
排便习惯: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时避免用力。
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4.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
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休息与活动:根据病情安排休息和活动,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饮食护理: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避免过饱。
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药物,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5.知识缺乏: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及康复知识。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病因、诱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
康复指导: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运动、饮食、心理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告知患者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如有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