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一般是指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和CT的区别有原理不同、成像层面不同、安全性不同、适用范围不同、局限性不同等。
1.原理不同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能量脉冲对人体内器官和结构进行成像。CT是通过X射线对物体进行多角度扫描,再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扫描结果重建成图像的影像诊断技术。
2.成像层面不同
磁共振成像成像可以进行任意方位成像,包括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及任意斜位,而不必变动被检查者的体位。CT成像只能进行横断面成像,但可以通过旋转、切割、放大等操作,从多个角度观察病变部位。
3.安全性不同
磁共振成像不利用X射线,安全性高,适用于儿童和孕妇以及对辐射敏感的人群。CT使用X射线,有一定的电离辐射,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损伤,特别是对孕妇和儿童等敏感人群。
4.适用范围不同
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头、颈椎、胸椎、腰椎及四肢部位的检查有较大优势。特别适用于观察内脏和软组织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关节软骨、肌腱、韧带等结构。CT适用于头部、胸部、腹部、骨骼等部位的疾病检查。特别适用于诊断骨折、骨肿瘤以及一些骨关节疾病,肺部小结节、炎症、支气管扩张等病变。
5.局限性不同
磁共振成像对于含氢量较低的器官或组织成像效果不佳,如肺部和胃肠道。此外,体内含有金属类物质的患者,如心脏起搏器、人工瓣膜等不宜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CT对软组织类疾病的诊断能力有限,如乳腺肿瘤、肌肉关节病变等。
磁共振成像与CT在医学影像诊断中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二者并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医生在实际的疾病诊断中,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合理选择和应用这两种技术,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无论是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还是CT检查,患者做完检查后均应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让身体逐渐恢复。对于CT检查的人群,检查后还应多喝些温水,以促进体内辐射物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