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病因】
生物学因素:
神经生化:目前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功能紊乱,主要涉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
神经内分泌:抑郁症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异常,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分泌增加,皮质醇分泌增多。
神经影像学: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异常,如额叶、杏仁核、海马等区域的灰质体积减小,功能连接异常。
心理社会因素:
应激性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失业、严重躯体疾病等,是抑郁症的重要触发因素。这些事件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压力增加,情绪调节能力下降,从而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人格特征:某些人格特征,如神经质、焦虑、强迫、冲动控制能力差等,可能增加个体对压力和挫折的敏感性,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社会支持:缺乏社会支持,如人际关系紧张、孤独、缺乏亲友的关心和支持等,可能增加个体的心理压力,影响抑郁症的康复。
【诊断】
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
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治疗】
药物治疗:是中度以上抑郁症治疗的主要手段。目前有许多新型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等,这些药物的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心理治疗:常用的有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心理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等。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认知模式和应对方式,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从而改善抑郁症的症状。
物理治疗:有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等。rTMS主要适用于轻中度抑郁症,MECT主要用于严重抑郁症或有严重自杀企图的患者。
【预防】
培养良好的人格:一个人应付精神刺激的方式与他的人格特点密切相关,表现为对挫折的耐受性、感知能力、内控能力以及自信心等。自幼培养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及时调整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会因此而抑郁,而有些人则不会。因此,及时调整生活事件,避免过度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反应,有助于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维持心理平衡:抑郁症的发生与心理失衡密切相关,因此维持心理平衡对于预防抑郁症的发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生活态度、适当的运动等方式来维持心理平衡。
及时治疗躯体疾病:躯体疾病可能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因此及时治疗躯体疾病有助于预防抑郁症的发生。同时,抑郁症患者在治疗躯体疾病时,也需要注意心理调适,避免因躯体疾病而导致心理压力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