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急症,病死率较高,主要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损害、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原因引起,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也属于这一范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是常见的急症,病死率较高。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胃底食管静脉曲张,若进食坚硬食物或腹内压突然增高,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急性胃黏膜损害:严重感染、大手术、严重颅脑损伤、严重烧伤等应激状态,可导致胃酸分泌亢进,胃黏膜缺血、缺氧,发生糜烂和出血。此外,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某些抗肿瘤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也可损伤胃黏膜,引起出血。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十二指肠和胃溃疡,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也与黏膜屏障被破坏有关。
胃癌:少数情况下,胃癌可发生出血。
其他原因: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血管畸形、Dieulafoy病变、胃黏膜脱垂等也可导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需要根据出血量的大小、患者的生命体征、病因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治疗包括禁食、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补充血容量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抑酸药、止血药等。对于病因明确的患者,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能需要进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总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健康,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