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通常不会产生终身免疫。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手足口病的隐性感染率高(成人25%~50%,儿童可达95%以上),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手足口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除此还可通过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等途径传播。手足口病的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容易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发生局部爆发。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有: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自行痊愈。但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可使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口腔疱疹可使用利巴韦林气雾剂、开喉剑喷雾剂等,皮肤疱疹可使用炉甘石洗剂等。同时,要注意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疱疹,以免引起感染。手足口病的预防非常重要,主要措施包括:勤洗手、勤通风、勤消毒、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儿及其分泌物、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等。
总之,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虽然通常不会产生终身免疫,但可以通过预防措施来减少感染的机会。如果孩子出现手足口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避免上学或参加集体活动,以免传染他人。同时,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